受僱者一般會和僱主共同繳納醫保費用,在受保者承擔一定「自付額度」的前提下享受醫療保險。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4. 更加弱化多邊主義 在武漢肺炎爆發之前,全世界就已經開始變得民族主義了。從數字來看,該公司預測,美國的日常住宅使用量將增加6%~8%
老漢和其他上巴刹、小販中心和在公共場合溜達的樂齡人士,成爲網絡世界的焦點。4月7日,新加坡推行針COVID-19病毒傳播阻斷措施(英語 - Circuit Breaker/半封城)前夕。《母艦報》(Mothership)在撰寫一篇有關新加坡小販中心,以及西部巴刹出現大批人潮的新聞時,所摘取來自網友的照片裏的多是以樂齡人士爲主。因爲不符合《自雇人士收入補貼計劃》(全稱Self-Employed Person Income Relief Scheme,簡稱SPIRS)條件的關係,我去了既是新加坡國會議員,又兼任國會議長的陳川仁的選區服務辦公室,看能否針對該計劃中所設立其中一項限制進行上訴,想找他幫一幫忙。另外一名受訪者認爲,如果不幸地罹患了武漢肺炎,這是一個很私人的事情。
新加坡《米傳媒》(Rice Media)4月7日發表的新聞短片探討了新加坡民衆對於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的看法,受訪的年輕人表示,他們看到超級市場、菜市場都出現人擠人的現象,人們依然到餐館消費,這些現象讓他們覺得,其實社會對於保持1公尺的社交距離都不當一回事。陳川仁看到距離不到50公尺不遠處的籃球場,一群7人看似25嵗以下的青年正在打球,接著陳川仁便和隨行的「工作人員」步向青年人的方向,詢問他們打球原因的同時,也苦口婆心地勸導,不要在疫情嚴峻時期,聚集一起打球聯絡感情。Photo Credit: 國家電影中心提供 《丈夫的秘密》劇照 [1]《丈夫的秘密》、《阿嬤的秘密》裡麗雲被迫乘車離去時,車窗玻璃上反射當時工作人員的笑臉。
重新說回《阿嬤的秘密》短片的起源,應該就是在中影的辦公室裡和廖桑(金馬電影學院學務長、《4X相識》系列監製廖慶松)第一次討論劇本的時候。忘了是誰起了頭,我們討論當初的小姐怎麼變成了阿嬤或媽媽的呢?他們年輕的時候一定也是溫柔的,我們怎麼逐漸變成了她們的呢?帶著這樣的想法,以及被訓斥後沮喪的心情離開中影,回家的路上我認真地去思考《丈夫的秘密》這些劇中人物的接下來,於是很快的寫了《阿嬤的秘密》的劇本原型。於是,我在邊拍邊學習的過程中,慢慢走過了對電影感的叛逆期。雖然不給演員劇本這件事,到最後沒有做到,不過我卻在現場直接修改劇本或加些東西,本來想像拍攝會更自由這件事也沒有發生,所有人事物都要事先安排,比起分鏡式的拍攝,工作人員不能隨意地穿幫,景框外的地方現場也要排練,原來所有的一切並不會自然而然產生,要經過反覆地練習才能看起來像是很隨興的拍攝。
文:林世菁(公視新創電影《4X相識》短片系列 《阿嬤的秘密》導演) 前年接到這個計畫的邀約時,以為只是要做台語發音的短片,我沒有多想就答應了,當時應該是覺得會很有趣,沒想到《阿嬤的秘密》這支短片卻也經歷一年多的折磨與苦痛,讓我真切地體認到何謂電影裡的自由。」「這眼淚也太誇張了,噴泉嗎?」因為台語片裡有太多在這個電影年代裡不太會做的事或過於煽情的橋段,對我而言反而成了新奇的事。
《大俠梅花鹿》裡的演員是認真的穿著動物裝在扮演動物,所有看似惡搞的橋段、現在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事,那些人卻是很認真的在做這些,一想到這裡,不自覺佩服他們的精神,忍不住去思考在那個受到政府打壓的台語片年代,為什麼他們可以這麼自由的做電影?因為市場需求而被時間追趕著的工作人員,為什麼在穿幫鏡頭的車窗[1]上還可以映照著笑容?雖然這些事是等到我在後期剪接時才有餘力去思考的事,但還是給了我很大的震撼。第一次看林摶秋執導的《丈夫的秘密》(原名《錯戀》),我一直覺得女主角麗雲(張美瑤飾)很有事,動不動就哭,老是在逃跑,在結局時她竟然還帶著兒子愛松與害她一生的流氓勝烈來個家庭大團圓,我簡直不敢相信,總覺得這個母親將來一定會害死自己的小孩,我是帶著這種心情寫下第一版的故事。」「你知道你現在看的事情很小,就像搓揉一株小花一樣。心裡不斷冒出想法,原來是這樣,電影裡的自由感並不是拍攝自由,而是想呈現起來的自由感,必須努力去執行這一點。
Photo Credit: 國家電影中心提供 《丈夫的秘密》劇照 廖桑也是第一次看到林摶秋導演的作品,於是我們討論了關於林摶秋導演的作品有別於當時的台語片,更有日本文藝的感覺,他還建議或許我可以像小津安二郎那樣拍攝,即使演員對著鏡頭說話也沒有關係,可能是因為這樣,我一直想著「演員對著鏡頭說話也沒關係」這件事,卻完全忽略廖桑口中小津安二郎的文藝感。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阿嬤的秘密》劇照 當時對那些六十年代的台語片的想法是:「天啊,他們也太酷了,怎麼可以這麼隨便。」當時不懂他的意思,只覺得被這麼說很羞愧。之後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談起我家樓下那個鄰居,他看起來大概六七十歲,左手臂上有一大片刺青,總是穿著吊嘎並將衣服紮進長褲裡,在路上遇到他不是喝醉酒就是搖搖晃晃地騎著腳踏車,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我總想或許他就是勝烈年老之後。
劇本很快被廖桑通過之後,我們就開始試鏡,我當時只想找素人演員也打算不給劇本,因為一開始就想嘗試在現場保留拍攝自由這件事,過去一定畫分鏡並且要跟攝影師確認多次,然而這次卻不這麼做,也因為如此,直到拍攝前心裡都很不踏實,覺得自己太過任性,中間還一度重新寫了一個劇本給廖桑,結果他還是覺得原本的比較有意思眾人繪聲繪影,說得彷彿真有一回事。
不久前,偶像團體SMAP成員木村拓哉的二女兒木村光希,以時尚模特兒的身分在演藝圈正式出道。大家也不免好奇,孩子會長得像爸爸還是媽媽,究竟是如何決定的呢? 毫無血緣關係的夫妻,當然遺傳上不會有相似的地方,但孩子「不是像爸爸,就是像媽媽」,多少總會在他們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
五官相貌,則牽涉到多重遺傳基因的複雜作用,因此稱為「多基因遺傳」。因此,光希長得像爸爸,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而主宰性別意識的不是別人,正是遺傳基因,所以這不是任何人的責任,也不是父母的教養或教育方法有錯,沒有人該為此受到責難。特別是青春期以後,女孩更加顯現女性細緻柔和的五官線條,男孩則更顯現出精幹的神情。儘管男孩比女孩活潑好動,但生命力卻不如女孩。如果撇除生理上的先天差異不談,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上本該是平等且對等的關係。
再說,木村拓哉在十多歲,乃至青年時期,長相本來就比較偏向「女性化」的甜美氣質。從早產的新生兒來看,同樣的週數與體重,女嬰的存活率會比男嬰高。
文:高橋孝雄 「男孩像媽媽,女孩像爸爸」的市井傳言,毫無科學根據 家裡有小生命來報到,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總喜歡來湊熱鬧,看看孩子是長得像爸爸,還是像媽媽?市井傳言說,「如果是男孩,五官會像媽媽。再說到男孩子小時候,不僅比同年齡女孩幼稚,而且還頑皮好動,或許就是Y染色體搞的鬼。
而男性荷爾蒙製造量的多寡,會影響性染色體所決定的生理性別和性器官發育程度,甚至也會影響到個體將來的性別認同(心理上認同自己是男生或女生),以上全都是由遺傳基因決定。這一部位的塑造,是由多重遺傳基因共同決定,鼻眼遺傳自父母的哪一方,便決定了孩子會長得像爸爸還是媽媽。
所以說,女孩像媽媽,男孩像爸爸,其實是比較合理的解釋。身高和骨骼等,也是多基因遺傳的結果。女兒的長相出乎意外地像爸爸,比較容易給人強烈的印象,這或許就是「女孩子會長得像爸爸」的傳言由來,猶如都市傳說一般,純粹是沒有根據的主觀感受。至於身為小兒科醫師的我,看到孩子不僅拷貝父母的五官,就連手腳比例,乃至個性與思考,都近乎複製上一代,兩者相似度之高,每每嘖嘖稱奇,深刻領教遺傳基因的驚人威力。
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感到自己和社會認定的性別格格不入,這種性別認同障礙和心理糾葛造成的痛苦,絕非外人所能理解。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來說,女性對各種紀念日往往如數家珍,牢記不忘,反觀男性,光是要記住家人的生日和結婚紀念日,就已經相當吃力。
事實上,新生兒的性別比例,男嬰多於女嬰,但是長大成人後,達到生育年齡的男女人口比例,卻幾乎是一半一半。比方說,合成荷爾蒙或分解脂肪、醣類的相關功能缺陷,以「單基因遺傳疾病」占多數,而先天性心臟病、唇顎裂等形體異常的疾病,大多數是屬於「多基因遺傳疾病」。
如果是女孩,五官會像爸爸」。人類的性染色體有「X」與「Y」兩條染色體,XX的組合決定個體成為女性。
雖然說性染色體的配對組合,在卵子受精的當下就已經決定,不過肉體成形的初期,基本上並沒有男、女性生理構造的差異,如果順其發展不變,最後都會長成女性個體。不過,各位應該也常聽說「孩子小時候像媽媽,年紀愈大愈像爸爸」這種事,看似變來變去的例子,更叫人好奇箇中原因。其實,人的顏面中央,也就是眼鼻部位,是決定長相的主要位置。看來,遺傳基因對於男女性別的壽命,自有它的安排。
為管教調皮搗蛋的兒子而精疲力竭的父母,只要轉念想想,這現象只不過是男性特有的遺傳基因在作祟,應該就能釋懷。胎兒製造男性荷爾蒙的多寡,取決於製造男性荷爾蒙的遺傳基因能力。
光希是木村拓哉與同為藝人的妻子工藤靜香所生,遺傳自母親纖細修長的身材,配上與父親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臉蛋,立刻成為最熱門的娛樂新聞話題。不過,男女的遺傳基因仍然存在著先天上的差異,所以女性的體態線條圓潤,男性的線條剛直,這些特徵老早就寫在遺傳基因的劇本裡,我們只是照著劇本演出罷了。
XY的組合決定個體成為男性。擁有Y染色體的男性,與沒有Y染色體的女性相比,自然就是會表現出男性特有的個性和行為模式。